在湖北省孝昌县邹岗镇卢管村,有一项承载着2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瑰宝——旱船。每年春节前后,旱船表演便成为当地最具人气的文化盛宴,吸引着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赏。如今春节的脚步渐近,村里再度热闹起来,男女老少齐心协力投身于旱船制作之中。
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表演者通过模拟划船颠簸、摇晃等动作,仿佛在水上行舟,且伴有锣鼓等乐器伴奏,表演形式活泼有趣,充满生活气息。
旱船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通常采用竹木或其它轻便材料扎制船身,再糊上彩纸或布,精心装饰成龙船或花船模样。
过去,这项技艺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老艺人通过口传心授,将表演技巧、步伐、身法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后辈。
孝昌邹岗卢管旱船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为当时的梅姓文化名人创编而成,至今已有220余年的历史。2016年5月,入选第五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旱船文化已成为深深烙印在全体卢管村民心底的传统文化基因。
“我从十几岁就开始接触划旱船,跟着我爷爷他们那辈,从每年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那段时间湾里都非常热闹。旱船有非常好的寓意,作为非遗,我希望能一直把它传承下去。”孝昌县邹岗镇卢管村村民梅立志说。
一听说要制作旱船,全村男女老少都踊跃参加,他们精心制作旱船的场景,成为村里一道绚烂的文化风景线。这一转变绝非寻常,它冲破了往昔小范围的传承模式,化作了全村人文化传承的自觉行动。
村民万景华笑着说:“我也出了份力,从一个简单形状慢慢绣成一朵花、一句吉祥话,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村民易柳瑶也跟着说:“我们做这些百花绢,村里妇女都一起动手,能为传承非遗出份力,特别荣幸。”
村里的青壮年是传承旱船制作技艺的骨干力量,他们发挥力气大、脑子活的优势,主要从事扎制船骨、安装部件等工作,让旱船既结实又好看。老人们则凭借多年经验,在装饰细节上精雕细琢,赋予旱船深厚的文化韵味,用双手让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全村人一起制作旱船很有意义,大家的心更齐了,对本土文化的感情也更深了。这些旱船凝聚着全村人的心血,它不只是表演道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我们将全力支持和保护这种传承模式,让旱船文化代代相传。”孝昌县邹岗镇卢管村村委会委员梅家彦感慨道。
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旱船伴随着锣鼓声舞动起来……旱船展现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卢管村全体村民守护民族文化记忆、推动非遗繁荣发展的坚定信念。
目前,孝昌县有省级非遗5项、市级非遗5项、县级非遗23项,还有1265件套馆藏文物和1179处不可移动文物。它们共同见证着孝昌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记者:李健初 王虹 邹圆圆
一审:彭扬
二审:李文莉
三审:李健初